湿疹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主要方法有中药内服、外用药膏、针灸疗法、拔罐疗法、饮食调理五种。湿疹在中医属湿疮范畴,多与湿热蕴肤、脾虚湿盛、血虚风燥等因素相关,需根据证型选择个性化方案。
1、中药内服湿热型湿疹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含龙胆草、黄芩等清热利湿成分;脾虚型可选参苓白术散,含党参、白术等健脾化湿药材;血虚风燥型宜用当归饮子,含当归、生地等养血润燥药物。需由中医师根据舌脉象调整方剂,避免自行用药。
2、外用药膏急性期渗出可用黄柏、苦参等煎汤湿敷;亚急性期选用青黛散或三黄洗剂外涂;慢性肥厚皮损可用紫草膏、黄连膏等油性软膏。儿童患者宜选刺激性小的青鹏软膏,孕妇禁用含汞制剂。外用药需避开黏膜及破损皮肤。
3、针灸疗法取曲池、血海、足三里等主穴配合局部围刺,湿热型加阴陵泉,脾虚型加脾俞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隔日一次。耳针可选肺、神门等穴位贴压。针灸能调节免疫平衡,改善皮肤微循环,减少复发概率。
4、拔罐疗法在背部膀胱经走罐可祛除体内湿毒,配合大椎、肺俞等穴位留罐5分钟。瘀紫明显者提示湿热较重,需缩短治疗间隔。皮肤敏感者改用闪罐法,出血倾向或糖尿病患者慎用。拔罐后需避风保暖,4小时内勿洗澡。
5、饮食调理湿热型忌食海鲜、芒果等发物,宜饮赤小豆薏米粥;脾虚型少食生冷,可食用山药茯苓羹;血虚型多食黑芝麻、红枣等养血食材。所有证型均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烹调方式以蒸煮为主,保持饮食清淡有节律。
中医治疗湿疹需坚持3个月以上疗程,治疗期间避免搔抓和热水烫洗,穿着纯棉透气衣物。配合情志调节,避免焦虑紧张加重病情。急性发作期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期以中医调理为主。建议定期复诊调整方案,记录皮损变化与药物反应,建立个体化长期管理计划。日常可练习八段锦等舒缓运动促进气血运行,夜间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皮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