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引起的发热通常持续1-2天,实际时间受疫苗种类、个体免疫反应、基础健康状况、年龄因素和护理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
接种灭活疫苗如流感疫苗后,发热多为低热,体温很少超过38.5摄氏度,多数在24小时内自行消退。这种发热是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正常生理反应,期间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适当减少衣物散热即可。部分儿童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后,可能出现持续2-3天的中低热,这与活疫苗病毒复制刺激免疫系统有关。
极少数情况下,接种百白破疫苗等含铝佐剂的疫苗后,可能出现持续3天以上的高热,体温可达39摄氏度以上。这种情况常见于既往有疫苗接种高热史的婴幼儿,可能与机体对佐剂的过度反应有关。若发热伴随精神萎靡、抽搐或皮疹扩散等症状,需警惕疫苗相关严重过敏反应。
接种后建议每日测量体温3次,选择腋温测量更为安全准确。发热期间可进行温水擦浴物理降温,但禁用酒精擦浴。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明显不适,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注射部位红肿扩大、持续哭闹等异常表现,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评估。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穿着透气棉质衣物,避免因过度保暖影响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