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通常对宝宝无明显危害,多数情况下可自行消退。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因母乳喂养引起的非病理性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或喂养不足等因素有关。
母乳性黄疸的黄疸程度通常较轻,血清胆红素水平多低于15毫克每分升,且宝宝精神状态良好,吃奶正常,体重增长稳定。部分宝宝可能出现黄疸持续时间延长,但极少引起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导致肝功能异常或生长发育障碍,暂停母乳喂养后黄疸可较快消退。
极少数情况下,当宝宝存在早产、低出生体重、感染或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基础问题时,母乳性黄疸可能与其他病理性黄疸叠加,导致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此时可能出现嗜睡、拒奶、肌张力改变等异常表现,需警惕胆红素脑病的风险。若黄疸持续超过3周或进行性加重,需排除胆道闭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
母乳性黄疸宝宝应保证充足喂养,每日哺乳8-12次,促进胆红素排泄。家长需定期监测黄疸变化,观察宝宝精神状态与吃奶情况。若黄疸程度突然加深或伴随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胆红素水平。绝大多数母乳性黄疸无须特殊治疗,继续母乳喂养并加强监测即可,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暂暂停母乳或接受光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