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出血点可能由外伤、血管脆性增加、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或紫色斑点。
1、外伤:碰撞或挤压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形成淤青或出血点。轻微外伤可通过冷敷缓解,48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
2、血管脆性:维生素C缺乏或老年性血管退化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轻微摩擦即可出血。建议补充维生素C或芦丁改善血管弹性。
3、血小板减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或再生障碍性贫血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伴随牙龈出血或月经量增多。需检查血常规,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血小板输注。
4、凝血障碍:血友病或肝病导致凝血因子缺乏,可能伴有关节出血或术后出血不止。需检测凝血功能,补充相应凝血因子或维生素K。
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造成磕碰,观察出血点是否扩大或反复出现,伴随其他出血症状时需及时血液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