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房颤可通过控制心率、抗凝治疗、导管消融、外科手术、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心脏房颤通常由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酗酒等原因引起。
1、控制心率控制心率是心脏房颤的基础治疗方式,主要通过药物减慢心室率,减轻心悸等症状。常用药物包括美托洛尔缓释片、地高辛片、维拉帕米片等。美托洛尔缓释片属于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心肌耗氧量,适用于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的患者。地高辛片可增强心肌收缩力,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维拉帕米片为钙通道阻滞剂,可用于控制静息状态下的心室率。
2、抗凝治疗抗凝治疗可预防心脏房颤引发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华法林钠片、达比加群酯胶囊、利伐沙班片是常用抗凝药物。华法林钠片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保持国际标准化比值在目标范围内。达比加群酯胶囊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无须常规监测凝血指标。利伐沙班片通过抑制Xa因子发挥抗凝作用,适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导管消融导管消融通过射频能量或冷冻技术隔离肺静脉异常电活动,适用于药物控制不佳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手术在电生理检查基础上进行,成功率较高但可能需重复进行。术后可能出现心包填塞、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部分患者术后仍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
4、外科手术外科手术包括迷宫手术和左心耳封堵术。迷宫手术通过创建瘢痕组织阻断异常电传导,常在心脏瓣膜手术时同期进行。左心耳封堵术适用于高卒中风险但无法长期抗凝的患者,通过封堵装置隔离左心耳减少血栓形成。外科手术创伤较大,需严格评估手术适应症和患者耐受性。
5、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调整有助于控制心脏房颤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限制酒精和咖啡因摄入可减少诱发因素。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可降低房颤进展风险。戒烟和减轻压力对预防房颤复发具有积极作用。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可显著改善房颤症状。
心脏房颤患者应定期监测心率心律变化,遵医嘱规范用药。饮食宜清淡,限制钠盐摄入,多食用富含钾镁的新鲜蔬菜水果。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出现心悸加重、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