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度数理论上没有绝对上限,临床记录中最高可达3000度以上,但超过600度已属高度近视。近视度数主要与眼轴过度增长有关,需通过医学验光确认。
近视度数的发展与眼球结构变化密切相关。正常成年人眼轴长度约为24毫米,每增长1毫米约对应300度近视。轻度近视通常在300度以内,眼轴轻微延长但不伴随明显眼底病变。中度近视在300-600度之间,可能出现视网膜变薄等早期改变。当度数超过600度时,眼轴长度多超过26毫米,视网膜、脉络膜等组织会出现萎缩灶、豹纹状眼底等典型病变,发生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等并发症的概率显著增加。临床中800-1500度的超高度近视患者并不罕见,这类人群需要每半年进行眼底检查。极少数病理性近视患者度数可达2000度以上,多与遗传性结缔组织异常有关,常伴随后巩膜葡萄肿等严重结构畸形。
建议高度近视者避免剧烈运动,每年进行散瞳眼底检查,选择防蓝光镜片减轻视疲劳。日常注意用眼卫生,保持30厘米以上的阅读距离,每40分钟远眺放松睫状肌。出现闪光感、视野缺损等视网膜脱离征兆时须立即就医。营养方面可适当补充叶黄素、维生素A等视网膜所需营养素,但无法逆转已形成的轴性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