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可通过观察足部形态、检查疼痛位置、评估活动受限程度、测量拇趾外翻角度及影像学检查等方式判断。拇外翻通常由遗传因素、穿鞋不当、足部结构异常、关节炎或外伤等原因引起。
1、观察足部形态拇外翻最直观表现为第一跖趾关节向内突出,拇趾向外偏斜挤压第二趾。早期可见关节内侧红肿,严重时第二趾可能叠压在拇趾上方形成锤状趾。日常可赤足站立观察足弓是否塌陷,或通过足印检查压力分布是否异常。
2、检查疼痛位置典型疼痛集中于第一跖骨头内侧,行走或穿窄鞋后加重。可能伴随关节囊炎症引起的灼热感,晚期出现胼胝体或鸡眼。需区分痛风性关节炎的突发剧痛,后者常见关节皮肤发红发热且血尿酸升高。
3、评估活动受限轻度拇外翻仍可完成正常足部活动,中重度会出现穿鞋困难、跑步时疼痛。测试拇趾背伸和跖屈活动度,若小于30度提示关节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因代偿性步态改变引发膝关节或腰部不适。
4、测量外翻角度专业测量需拍摄负重位X光片,正常拇外翻角小于15度,15-20度为轻度,20-40度为中度,超过40度属重度。家庭自测可用量角器对准拇趾纵轴与第一跖骨纵轴夹角,但准确性低于医学影像。
5、影像学检查X线可明确跖趾关节半脱位程度及是否伴发骨赘,CT能评估三维畸形结构,MRI适用于软组织损伤判断。需注意籽骨位置是否偏移,以及第二跖骨是否因负荷增加出现应力性骨折。
建议选择圆头宽楦鞋并配合硅胶分趾垫缓解压力,避免长时间穿高跟鞋。每日可进行拇趾抓毛巾训练增强肌力,温水泡脚后轻柔按摩第一跖趾关节。若保守治疗无效或畸形持续进展,需考虑截骨矫形术等外科干预,术后需坚持穿戴足踝支具3-6个月防止复发。定期复查足部生物力学状态有助于延缓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