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可能由肠道病毒感染、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卫生条件差、病毒变异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隔离治疗、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退热治疗、抗病毒治疗等方式干预。
1、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病毒通过口腔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在咽部或肠道黏膜复制,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症状。典型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可能伴有发热。治疗需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疱疹处可涂抹炉甘石洗剂。
2、接触传播患者粪便、疱疹液、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共用玩具、餐具或接触被污染的毛巾。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易发生聚集性感染,表现为群发性皮疹和低热。家长需对患儿衣物煮沸消毒,接触分泌物后需用含氯消毒液洗手。皮肤破损处可外用阿昔洛韦乳膏预防继发感染。
3、免疫力低下5岁以下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感,接种疫苗后仍可能因抗体水平不足发病。营养不良或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时,症状往往更严重,可能出现持续高热或神经系统并发症。可遵医嘱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调节免疫,重症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4、卫生条件差饭前便后未洗手、生食被病毒污染的瓜果等行为会增加感染风险。农村地区或流动人口聚居地因卫生设施不足,发病率相对较高。发病初期可能出现食欲下降、口腔疼痛等症状。可用康复新液含漱促进口腔黏膜修复,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
5、病毒变异肠道病毒易发生基因重组,可能导致新型毒株出现,使既往感染者重复发病。变异毒株可能引起非典型症状如全身斑丘疹或无菌性脑膜炎。确诊需通过咽拭子核酸检测,治疗可选用更昔洛韦胶囊联合对症支持治疗。
患儿应单独使用餐具并每日煮沸消毒,衣物需阳光下暴晒。饮食选择温凉的流质食物如米汤、酸奶,避免酸性水果刺激口腔溃疡。恢复期仍具有传染性,须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家长接触患儿后需用肥皂水洗手,玩具可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或呕吐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