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140/90毫米汞柱需警惕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肾病及糖尿病四种疾病。
1、高血压:
血压长期处于140/90毫米汞柱即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可能与遗传、高盐饮食、肥胖等因素有关。持续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早期可通过低钠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中后期需结合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缬沙坦等干预。
2、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伴随血脂异常、血管斑块形成。典型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胸闷等。除控制血压外,需联合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严重狭窄时需考虑支架手术。
3、慢性肾病:
血压升高会加速肾小球硬化,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有关。表现为夜尿增多、蛋白尿,需通过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早期筛查。治疗需限制蛋白质摄入,使用ACEI类降压药保护肾功能。
4、糖尿病:
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约60%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典型症状为多饮多尿,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可确诊。除控糖外,建议优先选择ARB类降压药,同时监测眼底及周围神经病变。
日常需保持每日食盐摄入低于5克,增加芹菜、海带等富钾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戒烟限酒并定期监测晨起血压。若合并头晕、视物模糊等靶器官损害症状,应立即就医完善心脏超声、肾功能等检查。血压管理需长期坚持,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