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胰岛素的部位主要有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外上侧。不同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存在差异,腹部吸收最快,臀部吸收最慢。轮换注射部位有助于预防脂肪增生和硬结形成。
1、腹部腹部是胰岛素注射的常用部位,以肚脐为中心半径5厘米以外的区域均可注射。该部位皮下脂肪较厚且血管神经分布少,疼痛感较轻。腹壁对速效和短效胰岛素吸收最快,建议餐前注射选择此处。注射时应捏起皮肤皱褶,避免注入肌肉层。每次注射点需间隔至少2.5厘米,避免重复注射导致脂肪增生。
2、大腿外侧大腿前外侧上段三分之一区域适合中长效胰岛素注射。此处皮下组织较厚,胰岛素吸收速度中等。注射时需避开膝关节上方10厘米及腹股沟区域。大腿部位活动量较大时可能加速胰岛素吸收,运动前后应避免在此处注射。该部位适合自我注射操作,但需注意避免穿行血管。
3、上臂外侧上臂三角肌下缘至肘关节之间的外侧区域可用于注射。该部位对胰岛素吸收速度介于腹部与大腿之间,通常需要他人协助注射。肌肉层较薄者需特别注意注射角度,防止误入肌内。上臂部位较适合使用胰岛素笔注射,注射后避免立即进行大幅度手臂运动。
4、臀部外上侧臀部外上四分之一处适合基础胰岛素注射。此处脂肪层最厚,胰岛素吸收最缓慢稳定。该部位可减少夜间低血糖风险,特别适合儿童及消瘦患者。自我注射时需借助镜子准确定位,避免靠近坐骨神经区域。长期注射可能形成深部硬结,需加强部位轮换。
5、轮换原则系统性的部位轮换是预防注射并发症的关键。建议将注射区域划分为多个小方格,按顺时针方向轮换。同一部位每月注射不超过一次,两次注射点间隔至少2.5厘米。定期检查各部位有无硬结、凹陷或色素沉着,发现异常应暂停使用该区域并就医评估。
胰岛素注射部位管理需要长期规范执行。除科学轮换外,应注意注射前皮肤消毒,使用一次性针头,注射后避免立即热敷。消瘦患者可选用4毫米超细针头,儿童建议使用辅助注射器具。定期监测血糖变化,记录注射部位与血糖值的关联性。若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瘙痒或胰岛素效果不稳定,应及时咨询医疗团队调整注射方案。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避免穿着过紧衣物摩擦注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