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瘘管通常对健康无明显影响,但可能因感染引发局部红肿疼痛。耳瘘管是先天性外耳发育异常形成的皮肤盲管,主要影响有继发感染、分泌物潴留、反复炎症、瘢痕形成、影响外观等。
1. 继发感染耳瘘管因管道结构容易藏匿细菌,当清洁不及时或免疫力下降时可能引发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后会出现局部红肿、压痛甚至流脓。轻度感染可通过碘伏消毒和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控制,严重者需口服头孢克洛等抗生素治疗。
2. 分泌物潴留瘘管内壁的皮脂腺会持续分泌油脂样物质,当开口处皮肤角化过度时会导致分泌物积聚。潴留物可能形成豆渣样硬结,按压时有白色分泌物溢出。定期用生理盐水冲洗瘘管可减少潴留,顽固性病例需手术切除瘘管。
3. 反复炎症约三成患者会经历反复发作的局部炎症,表现为周期性红肿热痛。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瘘管周围纤维化,形成质硬的条索状结构。急性期可外用夫西地酸乳膏联合红光理疗,频繁发作者建议在感染控制后行瘘管切除术。
4. 瘢痕形成多次感染愈合后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尤其在耳轮脚前瘘管更易发生。瘢痕组织可能造成局部牵拉变形,影响耳廓正常形态。早期可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抑制瘢痕增生,明显影响外观时需手术修复。
5. 影响外观位于耳屏前或耳轮脚的瘘管可能形成肉眼可见的皮肤凹陷或小孔,继发感染后更易遗留色素沉着。部分患者因外观问题产生心理压力,可通过微创整形手术彻底切除瘘管改善外观。
日常应注意保持耳周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或挤压瘘管开口。洗澡后及时擦干耳部褶皱处水分,发现局部红肿时可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若每年发作超过三次或伴随听力下降、发热等症状,建议到耳鼻喉科评估手术指征。术后需定期换药至切口完全愈合,两周内避免耳部接触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