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性眼眶骨折手术后护理需重点关注伤口保护、肿胀控制、感染预防、视力监测及活动限制。护理方法主要有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冰敷消肿、规范用药、定期复查、避免剧烈运动。
1、伤口护理:
术后需每日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或分泌物,使用无菌生理盐水轻柔清洁眼周,避免直接触碰缝线部位。覆盖的敷料应保持干燥,若被污染需立即更换。拆线前禁止沾水,洗头时可佩戴防水护目镜。伤口发红、疼痛加剧或出现脓性分泌物可能提示感染,需及时就医。
2、肿胀管理:
术后48小时内每2小时冰敷15分钟,冰袋需用纱布包裹避免冻伤。睡眠时垫高头部30度促进静脉回流。两周内避免低头、用力擤鼻等增加眼压的动作。若肿胀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视力模糊,需排查迟发性血肿可能。
3、用药规范:
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通常每日3-4次。口服消炎药物需饭后服用减轻胃肠刺激。止痛药按需使用但避免超量。禁止擅自使用含激素类眼药水。用药期间出现眼睑瘙痒、皮疹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复诊。
4、复查监测:
术后第3天需首次复查评估伤口愈合情况,1周后检查眼球运动功能。每月通过CT监测骨折修复进度,持续3-6个月。突发复视、眼球凹陷或光敏感需急诊处理。视力检查应包含视野测试和眼压测量。
5、活动限制:
1个月内禁止游泳、球类等对抗性运动,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及高空作业。乘坐飞机需术后2周并经医生评估。恢复期佩戴防护眼镜防止外力撞击。用眼每20分钟需远眺放松,夜间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
术后饮食应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摄入,如鱼肉、鸡蛋、猕猴桃等促进骨愈合,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可进行眼球转动训练改善肌肉粘连,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逐步增加幅度。保持环境湿度40%-60%缓解干眼症状,外出佩戴防紫外线墨镜。心理上需接受3-6个月的恢复周期,避免焦虑情绪影响康复进程。
爆裂性眼眶骨折手术是针对眼眶壁骨折导致眼球运动障碍或外观畸形的修复手术,通常由外伤、手术并发症或病理性骨折引起,治疗方式包括内窥镜下复位、钛板固定、自体骨移植、脂肪填充及视神经减压。
1、内窥镜下复位:
适用于单纯性眶底骨折,通过鼻腔或结膜切口置入内窥镜,精准复位骨折碎片。手术创伤小,可避免面部皮肤切口,术后恢复快,但需排除合并颅脑损伤的情况。
2、钛板固定术:
针对粉碎性骨折采用钛合金板固定骨折端,稳定性强。需术前三维CT评估骨折范围,术中注意避免损伤眶下神经,术后可能出现异物感或排异反应。
3、自体骨移植:
当骨折缺损面积较大时,常取髂骨或肋骨进行移植重建。移植骨需塑形匹配眼眶曲度,存在供区疼痛、吸收风险,但生物相容性优于人工材料。
4、脂肪填充技术:
用于矫正骨折后的眼球内陷,抽取腹部或大腿脂肪纯化后注射至眶内。需分次填充避免过度矫正,可能需2-3次手术达到理想效果,存在部分脂肪吸收可能。
5、视神经减压:
合并视神经管骨折时需紧急手术,通过磨除骨壁减轻神经压迫。手术时机直接影响视力预后,需在72小时内完成,术后配合激素冲击治疗。
术后需佩戴保护眼罩4-6周避免碰撞,睡眠时抬高床头减轻眶周水肿。恢复期进行眼球转动训练预防粘连,避免擤鼻、潜水等增加眶压的行为。饮食宜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骨愈合,定期复查CT评估植入物位置及骨折愈合情况。若出现复视加重或视力下降需立即返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