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胃癌和息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形态特征、组织性质和临床处理方式上。胃癌通常表现为不规则溃疡或隆起性病变,表面易出血坏死;息肉多为带蒂或广基的黏膜隆起,表面光滑。胃镜活检是鉴别两者的关键手段,胃癌需病理确诊后尽快手术,息肉可内镜下切除。
1、形态差异胃癌在胃镜下多呈现边缘不规则的溃疡或菜花样肿物,基底僵硬,周围黏膜皱襞中断,表面常见渗血或坏死组织附着。息肉则表现为界限清晰的黏膜隆起,可分为带蒂型和无蒂型,表面黏膜色泽与周围一致,少数炎性息肉可能充血但极少出血。进展期胃癌可能浸润胃壁全层导致胃蠕动消失,而息肉不会影响胃壁运动功能。
2、组织性质胃癌属于恶性上皮源性肿瘤,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细胞异型性明显,可向深层浸润并发生转移。息肉多为良性病变,包括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仅少数腺瘤性息肉存在癌变风险。胃镜活检中,胃癌组织质地脆硬易出血,息肉组织通常柔软有弹性。
3、生长方式胃癌呈浸润性生长,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可能同时存在多个病灶。息肉多为局限性生长,与周围黏膜有明显分界,单发或多发但彼此独立。特殊类型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可表现为胃内弥漫性息肉,但仍保持良性生长特性。
4、症状表现胃癌患者常见进行性加重的上腹痛、消瘦、呕血黑便等报警症状。息肉通常无症状,较大息肉可能引起上腹隐痛或出血,带蒂息肉脱垂可能导致幽门梗阻。胃镜下观察时,胃癌病灶触碰易出血,息肉出血概率较低。
5、处理原则胃癌确诊后需根据分期选择根治性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直径超过10毫米的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小息肉可定期随访。对于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息肉,需按早癌处理原则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胃镜检查发现病变时,建议完善超声胃镜评估浸润深度,同时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日常需避免高盐腌制食物,控制烟酒摄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1-2年进行胃镜筛查。术后患者应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适当补充铁剂和维生素B12预防贫血,定期复查胃镜监测复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