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心房颤动。
1、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约占全部病例的60%。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因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沉积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后诱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针对动脉粥样硬化需控制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可稳定斑块。
2、高血压:
持续高血压会加速脑血管硬化进程,当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风险显著增加。血压波动易导致穿支动脉玻璃样变,引发腔隙性脑梗死。降压治疗首选钙通道阻滞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3、糖尿病: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引发血管基底膜增厚,血液黏稠度增高,微循环障碍。糖尿病患者的脑血栓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卒中风险增加17%。需通过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
4、高脂血症:
总胆固醇超过5.2毫摩尔/升或低密度脂蛋白超过3.4毫摩尔/升时,血液中脂质沉积加速动脉硬化。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还会促进血小板活化,增加血栓形成风险。除他汀类药物外,需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
5、心房颤动:
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流淤滞易形成附壁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栓塞性脑梗死。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年卒中风险达5%,需根据CHA2DS2-VASc评分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
预防脑血栓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增加深海鱼类摄入补充ω-3脂肪酸。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房颤患者需遵医嘱坚持抗凝治疗。出现突发性偏瘫、言语不清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溶栓治疗时间窗为发病后4.5小时内。
流行性乙型脑炎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癫痫发作、脑水肿、水电解质紊乱和精神障碍。
1、肺部感染: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因意识障碍导致咳嗽反射减弱,易发生误吸。长期卧床也可能引发坠积性肺炎。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需进行痰培养指导抗生素使用,同时加强翻身拍背等护理措施。
2、癫痫发作:
脑实质炎症损伤神经元细胞膜稳定性,异常放电引发癫痫。发作类型以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多见,可能发展为癫痫持续状态。需监测脑电图变化,及时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症状。
3、脑水肿:
炎症反应导致血脑屏障破坏,血管源性水肿与细胞毒性水肿并存。表现为头痛加剧、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需通过头部CT监测,采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4、水电解质紊乱:
中枢性调节功能障碍引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常见低钠血症。高热、呕吐等因素也可导致脱水或电解质失衡。需严格记录出入量,定期检测血钠、血钾等指标,针对性补充电解质。
5、精神障碍:
颞叶和边缘系统受损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情感淡漠或行为异常。部分患者恢复期仍存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后遗症,需进行神经心理评估和康复训练。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康复期需保证充足营养摄入,优先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鱼类、蛋类和新鲜果蔬。适度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从被动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定期复查脑电图和头部影像学检查。心理疏导对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尤为重要,可通过记忆训练、社交互动等方式促进神经功能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