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0-70岁人群的血糖标准为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7.8mmol/L。超过标准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药物治疗等方式控制。血糖升高可能与年龄相关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生活方式不健康、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控制血糖需要综合干预,包括饮食调整、适度运动、药物管理及定期监测。
1、饮食调整是控制血糖的基础。减少精制糖和高糖食物的摄入,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GI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豆类。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延缓糖分吸收。建议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45%-65%,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0%-35%。避免暴饮暴食,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2、适度运动对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控制血糖有显著效果。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结合力量训练,如举重或使用阻力带,每周2-3次,有助于增强肌肉质量和代谢功能。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对于有慢性疾病或关节问题的人群,可选择低冲击运动,如太极或瑜伽。
3、药物治疗在饮食和运动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时尤为重要。常用口服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和DPP-4抑制剂。二甲双胍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发挥作用。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素分泌,适用于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患者。DPP-4抑制剂通过延缓肠促胰岛素激素的降解,增加胰岛素释放。对于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选用基础胰岛素或餐时胰岛素,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剂量。
4、定期监测血糖是管理糖尿病的重要环节。建议使用家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记录空腹、餐后2小时及睡前的血糖值。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方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评估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控制情况。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肾功能评估和足部检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60-70岁人群应重视血糖管理,通过饮食调整、适度运动、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循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是维持血糖稳定的关键。血糖控制需要长期坚持,个体化方案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疗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