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灌注后出血可能与操作损伤、膀胱炎症、肿瘤复发、凝血功能障碍、药物刺激等因素有关。膀胱灌注是治疗膀胱癌或膀胱炎症的常用方法,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止血、抗感染或进一步检查等措施。
1、操作损伤膀胱灌注过程中导尿管插入或药物注入可能造成膀胱黏膜机械性损伤。轻微损伤表现为少量血丝,通常伴随排尿刺痛感。可通过多饮水促进尿液稀释,减少刺激。若出血持续,需使用云南白药胶囊等止血药物,或采用膀胱冲洗清除血块。
2、膀胱炎症原有膀胱炎或灌注药物刺激可引发黏膜充血水肿。除出血外,常出现尿频尿急症状。需进行尿常规检查确认感染,可选用左氧氟沙星片、三金片等抗感染药物。治疗期间应避免辛辣食物,保持会阴清洁。
3、肿瘤复发膀胱癌患者灌注后出血需警惕肿瘤进展。肿瘤组织脆弱易破溃,出血量较大且可能含血块。需通过膀胱镜复查明确,必要时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辅助使用血凝酶注射液等止血剂,同时加强营养支持。
4、凝血异常长期服用抗凝药或血小板减少患者易发生灌注后渗血。表现为持续淡红色尿液,可能伴牙龈出血等全身症状。需检测凝血功能,调整华法林钠片用量,严重时输注凝血因子。日常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
5、药物刺激卡介苗等灌注药物可能引起化学性膀胱炎,导致黏膜糜烂出血。多发生在灌注后24-48小时,可伴随发热。需暂停灌注并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缓解排尿不适,配合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
膀胱灌注后出现血尿应记录出血量、颜色及持续时间。24小时内少量淡红色尿液属正常反应,可通过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促进恢复。若出血呈鲜红色、含血块或持续超过3天,须立即复查膀胱镜。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及盆浴,选择纯棉内裤并每日更换。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西蓝花等食物,避免酒精及咖啡因饮料刺激泌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