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常规检查可以检测消化道出血、肠道感染、寄生虫感染、消化吸收功能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等情况。大便常规检查主要包含外观检查、显微镜检查、化学检查等项目,有助于发现潜血、白细胞、红细胞、脂肪滴、虫卵等异常成分。
1、消化道出血大便潜血试验能检测肉眼不可见的微量出血,阳性结果可能提示消化道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持续阳性需结合肠镜进一步排查。血红蛋白在肠道分解后形成的衍生物可通过化学方法检出,但需排除饮食中动物血制品干扰。
2、肠道感染显微镜下发现大量白细胞提示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感染等炎症性肠病。部分病毒性肠炎可见少量白细胞。培养检查可明确致病菌种类,但常规检查仅能提供初步线索。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适用于婴幼儿腹泻诊断。
3、寄生虫感染通过直接涂片或浓缩法可检出蛔虫卵、钩虫卵、鞭虫卵等肠道寄生虫。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提示阿米巴痢疾。检查前三天应停用抗寄生虫药物,连续送检三次可提高检出率。旅行史或疫区接触史者需重点排查。
4、消化吸收功能苏丹III染色发现脂肪滴提示脂肪泻,可能由慢性胰腺炎、乳糜泻等引起。未消化的肌肉纤维增多反映蛋白消化障碍。淀粉颗粒残留表明碳水化合物消化异常。需结合粪便脂肪定量试验确认。
5、菌群失调革兰染色显示球菌杆菌比例倒置可能提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艰难梭菌毒素检测适用于伪膜性肠炎诊断。酵母菌过度增殖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肠道菌群宏基因组检测能提供更全面评估。
检查前应避免月经期采样,采集时避开尿液污染,选取含黏液或血丝部分送检。持续异常者建议完善肠镜、腹部CT等检查。日常需保持膳食纤维摄入,观察大便性状变化,出现黑便、血便、持续腹泻等情况及时就医。特殊职业人群应定期进行寄生虫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