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可能会引起中耳炎,但并非所有游泳者都会发生。中耳炎通常与游泳时耳道进水、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游泳时若耳道进水且未及时清理,水分滞留可能破坏耳道皮肤屏障,增加细菌滋生概率。常见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可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腔,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会出现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儿童可能伴随发热。此时需避免继续游泳,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治疗,严重者需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
部分人群存在解剖结构异常如咽鼓管功能障碍,或患有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上呼吸道疾病时,游泳更易诱发中耳炎。这类人群游泳前可使用防水耳塞,避免跳水、潜水等加压动作。若既往有反复中耳炎病史,建议完善耳内镜和听力检查后再决定是否参与游泳活动。
游泳后应及时用干净毛巾擦干外耳道,倾斜头部单脚跳跃排出残余水分。避免使用棉签深入掏耳,防止损伤鼓膜。选择水质达标、消毒规范的泳池,减少接触病原体机会。若出现持续耳痛、流脓等症状超过两天,应尽早就医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