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
副主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皮肤科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后可能导致肌肉无力甚至瘫痪。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在于疫苗接种、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
1、遗传因素
小儿麻痹症并非遗传性疾病,但与个体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有一定关联。部分人群可能因基因差异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更容易感染。
2、环境因素
病毒主要通过受污染的水源、食物或接触传播。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尤其是缺乏清洁饮用水的地方,感染风险较高。人群密集的环境也容易加速病毒传播。
3、生理因素
婴幼儿和儿童因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更容易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营养不良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属于高危群体。
4、病理过程
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肠道内繁殖,随后通过血液传播至神经系统。病毒攻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控制能力丧失,严重时可引发永久性瘫痪。
5、预防与治疗
- 疫苗接种: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和灭活疫苗(IPV)是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的方法。
- 早期干预:感染后需立即就医,进行抗病毒治疗和支持性护理,如物理降温、补液等。
- 康复训练:对于已出现肌肉无力的患者,可通过物理治疗、矫形器和功能训练改善运动能力。
小儿麻痹症虽然罕见,但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通过接种疫苗、改善卫生条件和加强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并减轻后遗症。家长应重视儿童疫苗接种,同时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避免病毒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