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病毒性感冒咳嗽通常无需特殊用药,以对症缓解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止咳化痰类中成药如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咳喘灵颗粒,以及西药成分如右美沙芬。病毒性感冒具有自限性,药物选择需结合症状严重程度、年龄禁忌等因素。
1、止咳中成药: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含麻黄、苦杏仁等成分,适用于痰热壅肺型咳嗽,可缓解咳痰黏稠症状。使用前需排除过敏史,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同类药物还有金振口服液,含羚羊角粉等清热解毒成分。
2、祛痰西药:
右美沙芬为中枢性镇咳药,适用于干咳无痰症状,2岁以下儿童禁用。氨溴索口服溶液可稀释痰液,适用于痰液粘稠难咳情况。使用西药需严格遵医嘱,避免与含相同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叠加服用。
3、解表退热药:
当伴随发热超过38.5℃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混悬液。需按体重精确计算剂量,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退热药仅作对症处理,不能缩短病程。
4、抗组胺药物:
氯雷他定糖浆适用于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患儿,可减轻鼻塞流涕引发的咳嗽。服药后可能出现嗜睡副作用,学龄儿童建议晚间服用。使用不宜超过1周。
5、局部缓解剂:
生理盐水鼻喷雾能缓解鼻后滴漏刺激引发的咳嗽,6月龄以上适用。含薄荷脑的喉部外用贴剂可通过皮肤吸收减轻咽痒,但3岁以下慎用。局部用药需防止误吸入气道。
病毒性感冒期间应保持室内湿度50%-60%,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000毫升。饮食选择百合粥、白萝卜汤等润肺食材,避免甜腻食物刺激咽喉。咳嗽持续超2周或出现呼吸急促、高热不退时需及时就医,警惕继发细菌感染或肺炎可能。夜间抬高床头15度可减轻平卧时咳嗽发作,适当蜂蜜水对1岁以上儿童有止咳效果。
中医治疗感冒的原则主要包括解表散邪、调和营卫、扶正祛邪、辨证施治、因时因地制宜。
1、解表散邪:
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邪侵袭肌表所致,治疗首要任务是驱散表邪。风寒型感冒常用麻黄、桂枝等辛温解表药发汗散寒;风热型感冒则选用金银花、连翘等辛凉解表药疏风清热。解表过程中需注意发汗适度,避免过汗伤阴或汗出不彻留邪。
2、调和营卫:
卫气不固是感冒反复发作的内在因素。通过黄芪、白术等药物益气固表,配合防风、荆芥等祛风药物,可恢复卫外功能。对于体虚易感人群,常采用玉屏风散等方剂增强防御能力,减少外邪入侵机会。
3、扶正祛邪:
针对不同体质采取差异化治疗。气虚者配伍党参、甘草补中益气;阳虚者加附子、干姜温阳散寒;阴虚者用麦冬、沙参滋阴润燥。在祛邪同时兼顾正气,避免单纯攻伐损伤机体抗病能力。
4、辨证施治:
根据证型差异选择对应方剂。风寒证选用麻黄汤,风热证使用银翘散,暑湿感冒常用新加香薷饮,秋燥感冒宜用桑杏汤。对于表寒里热、寒热错杂等复杂证型,需灵活组合方药。
5、因时因地制宜:
考虑地域气候特点调整用药。北方严寒地区麻黄用量可稍大,南方湿热地区多配伍藿香、佩兰化湿。冬季侧重辛温解表,夏季注意清暑化湿,梅雨季节加强健脾祛湿。
感冒期间建议保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耗伤正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风寒型可适量饮用姜枣茶,风热型适合白萝卜蜂蜜水。恢复期可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增强体质。注意根据气候增减衣物,保持居室通风但避免直接吹风。体质虚弱者平时可用黄芪、枸杞代茶饮提升免疫力,但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体质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