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积液是指子宫腔内或子宫周围积聚异常液体的情况,可能由生理性因素、炎症、肿瘤、术后并发症等多种原因引起。主要有生理性积液、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宫腔粘连等因素。
1、生理性积液排卵期或月经前后可能出现少量积液,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液体通常为透明或淡黄色,无特殊气味,多数可自行吸收。此时无须特殊处理,观察即可。若伴随下腹坠胀感,可适当热敷缓解。
2、盆腔炎细菌感染导致的盆腔炎症可引起脓性积液,常伴有下腹痛、发热、异常阴道分泌物。需通过妇科检查、超声和分泌物培养确诊。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甲硝唑、多西环素等,严重者需住院静脉给药。
3、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出血形成的陈旧性积血,表现为暗褐色液体。典型症状为进行性痛经、性交痛和不孕。可通过腹腔镜确诊,药物控制常用孕三烯酮、达那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重症需手术清除病灶。
4、子宫肌瘤黏膜下肌瘤压迫宫腔可能导致浆液性积液,常见症状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超声可明确肌瘤位置大小,小肌瘤可用米非司酮、桂枝茯苓胶囊等药物控制,直径超过5厘米或引起严重贫血者需行肌瘤剔除术。
5、宫腔粘连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后形成的粘连可阻碍经血排出,形成血性积液。表现为月经量骤减或闭经。宫腔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需行宫腔粘连分离术,术后放置节育环或球囊支架预防再粘连,配合雌激素促进内膜修复。
发现子宫积液应尽早就医明确病因。日常生活中注意会阴清洁,避免不洁性行为;经期禁止盆浴和游泳;人工流产后遵医嘱抗感染治疗;每年定期妇科检查。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慢性期可进行温和运动如瑜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