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息肉是发生在肛管或直肠末端的良性隆起性病变,主要包括痔疮性息肉、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类型,多数属于轻度可干预的肛肠疾病。
1、痔疮性息肉:多由长期便秘或久坐导致静脉丛充血形成,表现为排便时无痛性肿物脱出,可通过调整膳食纤维摄入、温水坐浴改善,药物可选复方角菜酸酯栓、地奥司明片、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2、炎性息肉:常继发于直肠炎或肛窦感染,伴随排便疼痛和黏液便,需针对原发炎症治疗,药物可选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栓剂,严重时需行内镜下切除。
3、幼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直肠末端,与基因突变有关,表现为便血和息肉脱垂,家长需及时带孩子进行肠镜检查,通常需在内镜下进行电凝切除术。
4、肿瘤性息肉:极少数可能为腺瘤性息肉,存在癌变风险,需通过病理活检明确性质,确诊后需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经肛局部切除术。
日常应保持规律排便习惯,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出现持续便血或息肉增大需及时至肛肠外科就诊,必要时进行肠镜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