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有骨水泥渗漏、邻近椎体骨折、神经根损伤、感染以及肺栓塞。
1、骨水泥渗漏:
骨水泥渗漏是椎体成形术最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5%-10%。主要因注射压力控制不当或椎体后壁破损导致,渗漏至椎管可能压迫脊髓,渗入椎旁静脉可能引发肺栓塞。轻微渗漏多无症状,严重者需急诊手术清除。预防关键在于术前精确评估椎体完整性,术中采用高粘度骨水泥及实时影像监测。
2、邻近椎体骨折:
术后1年内邻近椎体新发骨折风险增加15%-20%,与骨水泥改变脊柱力学分布有关。骨质疏松患者更易发生,表现为术后再次腰背痛。可通过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降低风险,如使用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药物,必要时佩戴支具保护。
3、神经根损伤:
发生率约1%-3%,多因穿刺针偏斜或骨水泥压迫神经根。典型症状为下肢放射痛、感觉异常,肌电图检查可确诊。多数通过脱水剂和神经营养药物保守治疗可缓解,严重压迫需手术减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能有效预防。
4、感染:
术后感染率低于1%,但糖尿病患者风险增高3倍。早期表现为持续发热、切口渗液,晚期可能出现椎间隙感染。需联合使用万古霉素、头孢曲松等抗生素,深部感染需清创引流。严格无菌操作和术前预防性抗生素是关键预防措施。
5、肺栓塞:
骨水泥单体或碎片经静脉入肺可引发栓塞,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血氧下降。CT肺动脉造影可确诊,需立即抗凝治疗。采用低压力注射技术、术前栓塞椎旁静脉能显著降低风险。
术后应保持卧床休息1-2天,逐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避免弯腰提重物。饮食需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如牛奶、深海鱼、蛋黄等,配合每日30分钟日照。三个月内使用腰围保护,定期复查骨密度,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至少1年。出现持续发热、下肢麻木或胸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关节脱位和假体周围骨折。
1、感染:
术后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能由手术过程中细菌侵入或术后伤口护理不当引起。感染分为浅表感染和深部感染,深部感染可能导致假体失效。患者会出现红肿热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需取出假体并长期使用抗生素。
2、假体松动:
假体松动多发生在术后5-10年,主要与骨溶解、假体磨损和骨质疏松有关。患者会感到关节疼痛、活动受限,X线检查可见假体周围透亮线。早期松动可通过限制活动缓解,严重时需进行翻修手术。
3、深静脉血栓:
术后卧床导致血流缓慢,加上手术创伤激活凝血系统,容易在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术后早期活动、穿戴弹力袜和使用抗凝药物可有效预防。
4、关节脱位:
人工关节脱位多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与关节周围软组织愈合不良、假体位置不当或活动过度有关。髋关节置换后脱位风险较高,表现为突发剧痛、关节畸形。多数可通过手法复位,反复脱位需手术调整假体位置。
5、假体周围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或外伤后易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多位于股骨或胫骨假体远端。骨折会导致假体稳定性下降,需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内固定或假体翻修。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预防跌倒。
术后康复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促进骨骼愈合。遵医嘱进行循序渐进的关节功能锻炼,避免过度负重和剧烈运动。定期复查X线评估假体情况,出现异常疼痛、肿胀或活动障碍应及时就医。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