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症状主要包括头痛、发热、意识障碍、肢体无力及感觉异常。症状发展通常按早期表现→进展期→终末期的顺序演变。
1、头痛:
头痛是早期常见症状,多表现为持续性胀痛或搏动性疼痛,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这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导致颅内压增高有关,需警惕脑水肿风险。
2、发热:
约80%患者出现中低度发热,体温多在38-39℃之间。发热源于免疫系统激活和炎性因子释放,若持续高热需排除继发感染。
3、意识障碍:
进展期可能出现嗜睡、谵妄甚至昏迷,反映脑实质广泛受累。脑电图检查常显示弥漫性慢波,提示大脑皮层功能受损。
4、肢体无力:
脊髓受累时出现不对称性肌力下降,以下肢为著。肌力评估多为3-4级,伴随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等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体征。
5、感觉异常:
部分患者有束带感、麻木或刺痛等感觉障碍,与脊髓后索或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相关。症状多从远端向近端发展,需与吉兰-巴雷综合征鉴别。
发病期间需卧床休息并保持电解质平衡,恢复期可逐步进行肢体康复训练。饮食宜选择高蛋白、低脂流质食物,如鱼肉粥、蒸蛋羹等易消化营养品。每日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有助于神经修复,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和药物调整。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可通过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对症支持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后免疫异常、疫苗接种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是首选治疗方案,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减轻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治疗期间需监测血糖、电解质及感染迹象,逐步减量避免反跳现象。对于儿童患者需注意生长抑制等副作用。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制剂可通过中和自身抗体调节免疫功能,适用于对激素治疗反应不佳者。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发热等输注反应,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慎用。
3、血浆置换:
通过分离清除血浆中的致病性抗体,适用于病情危重或进展迅速的患者。通常需进行5-7次置换,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和电解质平衡。
4、对症支持治疗:
针对癫痫发作可使用丙戊酸钠等抗癫痫药物,颅内压增高时需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呼吸肌麻痹患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支持,尿潴留者需留置导尿管。
5、康复训练:
急性期后应尽早开始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及认知康复。物理治疗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练习,作业治疗侧重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必要时使用矫形器辅助行走。
患者恢复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如鱼类、蛋类及深色蔬菜,避免高脂饮食加重炎症反应。循序渐进进行散步、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定期复查脑脊液和磁共振评估恢复情况。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家属应参与康复过程提供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