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治疗原则是迅速解除胆道梗阻、控制感染和全身支持治疗。胆道引流是核心措施,可采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结合乳头括约肌切开EST、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或胆道支架置入术。抗感染治疗应覆盖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甲硝唑。全身支持治疗包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循环稳定和营养支持,必要时给予重症监护。
1、解除胆道梗阻是首要任务,因为梗阻会导致胆汁淤积、压力升高,进一步引发感染和脓毒症。ERCP结合EST是目前最常用的微创治疗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患者。PTCD适用于ERCP失败或高风险患者,通过经皮穿刺引流胆汁,缓解胆道压力。胆道支架置入术可在解除梗阻的同时维持胆道通畅,适合无法手术的晚期患者。
2、抗感染治疗应尽早开始,以控制细菌感染和防止脓毒症的发生。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病原体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和肠球菌,需使用广谱抗生素。头孢曲松对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活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均有效,甲硝唑则针对厌氧菌。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细菌培养结果调整,疗程通常为7-14天。
3、全身支持治疗是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关键。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常伴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低血压,需及时补液和纠正电解质失衡。对于休克患者,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营养支持可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途径提供,以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和促进恢复。重症患者应转入ICU,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治疗需多学科协作,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胆道引流、抗感染和全身支持治疗是三大核心措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