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上方一寸按压疼痛可能由跟腱炎、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滑囊炎或外伤等原因引起。
1、跟腱炎:
跟腱过度使用或反复牵拉可能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表现为跟腱止点处压痛和肿胀。长期跑步、跳跃运动或突然增加运动量是常见诱因。急性期需减少活动并冰敷,慢性期可通过超声波治疗缓解。
2、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在跟骨附着点的慢性劳损会引发放射痛,疼痛可能向上延伸至跟腱区域。长时间站立、肥胖或穿不合适的鞋子会加重症状。建议进行足底筋膜拉伸锻炼,使用足弓支撑垫减轻压力。
3、跟骨骨刺:
跟骨下缘骨质增生可能刺激周围软组织,在跟腱附着点附近产生压痛。这种情况多与长期机械应力有关,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症状明显时可考虑体外冲击波治疗。
4、滑囊炎:
跟腱与跟骨之间的滑囊发生炎症时,会在脚跟后上方形成局限性压痛区。常因鞋子摩擦或运动损伤导致。需要更换宽松鞋具,严重时可进行滑囊穿刺抽液治疗。
5、外伤因素:
跟腱部分撕裂或跟骨骨膜损伤会造成局部按压痛,多有明确的外伤史。轻微拉伤可通过制动休息恢复,完全断裂则需手术修复。运动前充分热身能有效预防此类损伤。
日常应注意选择缓冲性能好的运动鞋,避免赤足行走。每天用温水泡脚并做跟腱拉伸练习,体重超标者需控制体重以减轻足部负荷。疼痛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明显肿胀时,应及时就医排除跟腱断裂、感染等严重情况。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健康,但需避免过量补钙导致异位钙化风险。
脚后跟疼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足部矫形、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通常由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炎、滑囊炎、应力性骨折等原因引起。
1、休息制动:
减少站立行走时间,避免剧烈运动,使用软底鞋或足跟垫减轻压力。急性期可冰敷患处15分钟,每日3次。体重超标者需控制体重,降低足部负荷。
2、物理治疗:
超声波、冲击波治疗能促进炎症吸收,体外冲击波对顽固性足底筋膜炎有效率可达80%。每日进行足底筋膜牵拉训练,如台阶拉伸、毛巾抓握练习,每次持续30秒。
3、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可缓解疼痛肿胀,严重者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中药熏洗选用伸筋草、透骨草等活血化瘀药材,水温控制在40℃左右。
4、足部矫形:
定制矫形鞋垫能纠正足弓异常受力,夜间使用足踝支具保持筋膜伸展。选择鞋跟高度2-3厘米的鞋子,避免穿平底鞋或人字拖长时间行走。
5、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的跟骨骨刺可行骨刺切除术,顽固性足底筋膜炎可选择筋膜松解术。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6-8周逐渐恢复负重活动。
日常建议每日温水泡脚15分钟,水中可加入适量食盐或白醋。进行足底滚球按摩时选用网球或专用按摩球,从足跟向足尖方向滚动。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多食用牛奶、虾皮、黑芝麻等食物。避免长时间赤脚行走,运动前做好足部热身,选择缓冲性能好的运动鞋。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明显肿胀发热时,需及时就医排除跟骨骨折或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