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否需要长期服药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决定,多数患者需要遵医嘱坚持用药,少数症状轻微者可能无须长期服药。
抑郁症的治疗通常需要药物配合心理干预。对于中重度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物能有效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核心症状。临床常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帕罗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这类药物起效需2-4周,症状缓解后仍需维持治疗6-12个月以防复发。若患者既往有三次以上发作史或存在残留症状,医生可能建议延长用药至2-3年。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评估,不可擅自减药或停药。
部分轻度抑郁症患者通过认知行为治疗、规律运动等非药物方式可获得改善。但若存在持续自杀意念、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等情况,即使症状轻微也需药物干预。青少年、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用药时长需更谨慎评估,老年患者则可能因代谢减慢需要调整剂量。部分患者对药物敏感度过高或出现严重副作用时,医生会考虑缩短疗程或更换治疗方案。
抑郁症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饮食注意补充富含ω-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家属应协助记录情绪变化和药物反应,出现嗜睡、胃肠不适等副作用时及时就医调整方案。康复期可逐步参与社交活动,但应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无论是否继续用药,定期心理评估都有助于预防疾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