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患者通常没有意识。心脏骤停发生时,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泵血,导致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迅速缺氧,患者会立即失去意识。心脏骤停是一种紧急情况,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抢救。
1、意识丧失:心脏骤停发生后,患者会迅速失去意识,无法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这是由于大脑供血中断,导致脑功能暂时停止。此时患者可能出现瞳孔散大、呼吸停止等症状。
2、无自主呼吸:心脏骤停患者通常无法自主呼吸,可能出现呼吸暂停或仅有微弱的喘息。这是由于心脏停止泵血,导致肺部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此时需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以维持氧气供应。
3、无脉搏:心脏骤停患者无法检测到脉搏,这表明心脏已停止有效泵血。此时需立即进行胸外按压以维持血液循环,为重要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
4、脑损伤风险:心脏骤停后,大脑缺氧时间越长,脑损伤风险越高。研究表明,心脏骤停后每延迟一分钟进行CPR,患者存活率下降7-10%。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至关重要。
5、复苏后意识恢复:如果心脏骤停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抢救,意识可能逐渐恢复。但复苏后可能出现记忆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等后遗症,需进行长期的康复治疗。
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需注重预防和早期干预。日常生活中,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运动等。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学习心肺复苏技能,掌握AED使用方法,提高应对心脏骤停的能力。若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心脏骤停的判断依据主要包括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和脉搏消失。意识丧失是心脏骤停的最早表现,患者突然倒地,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呼吸停止表现为胸廓无起伏,口鼻无气流。脉搏消失可通过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确认,若10秒内未触及搏动,即可判断为心脏骤停。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抽搐或瞳孔散大等体征,但这些并非特异性表现。心脏骤停后,大脑缺氧4-6分钟即可造成不可逆损伤,因此早期识别至关重要。若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电击除颤。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5-6厘米。除颤器使用时应确保患者胸部干燥,电极片贴于右锁骨下和左乳头外侧。急救过程中需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直至专业医疗人员到达。心脏骤停的预防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规律运动。日常饮食应低盐低脂,多摄入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定期体检可早期发现心脏疾病,降低心脏骤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