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得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有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病原体,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播或接触污染物感染。手足口病可能由免疫力低下、卫生习惯不良、接触感染者、幼儿园聚集性传播、病毒变异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
1、免疫力低下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尤其是5岁以下幼儿,对肠道病毒抵抗力较弱。病毒易通过口腔或呼吸道黏膜侵入,引发手足口病。家长需注意均衡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锌,增强孩子免疫力。若出现持续发热或精神萎靡,应及时就医。
2、卫生习惯不良幼儿常将手或玩具放入口中,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玩具等,可能造成感染。家长需教导孩子勤洗手,尤其在饭前便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20秒以上。幼儿园需定期消毒教具和桌椅,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3、接触感染者手足口病患儿的口鼻分泌物、疱疹液含有大量病毒,通过共用餐具、亲密接触或飞沫传播。在流行季节,家长应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若班级出现病例,可考虑短期居家隔离,观察7-10天。
4、幼儿园聚集传播托幼机构人员密集,幼儿间密切接触容易造成病毒快速扩散。园方需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对患儿使用过的物品可用含氯消毒剂处理,保持教室通风,每日至少2次,每次30分钟以上。
5、病毒变异肠道病毒易发生基因重组,可能导致新型毒株出现,原有抗体保护作用减弱。目前EV71灭活疫苗可用于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2剂次。但疫苗不能预防所有类型手足口病,仍需配合日常防护。
预防手足口病需多管齐下,家长应培养孩子良好卫生习惯,避免接触疑似患者。发病期间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果泥,避免辛辣刺激。患儿衣物需单独清洗并煮沸消毒,玩具用含氯消毒液浸泡。若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或呼吸急促等重症表现,须立即急诊处理。恢复期仍可能排毒2-4周,需继续观察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