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血压监测、血液生化检查、尿液检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靶器官损害程度和并发症风险。
1、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监测是诊断高血压的金标准,通过24小时连续测量可识别隐匿性高血压和白大衣高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建议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需静坐5分钟,避免咖啡因和吸烟。
2、血液生化检查:
包括空腹血糖、血脂四项、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和电解质检测。特别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钾水平,前者反映动脉硬化风险,后者异常可能提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尿液检查:
尿常规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早期发现肾损害。当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超过30mg/g时,提示高血压肾病的发生,需要加强血压控制。
4、心电图检查:
基础心电图能发现左心室肥厚、心肌缺血等心脏改变。若出现ST-T改变或病理性Q波,需进一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5、心脏超声:
超声心动图可准确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评估心脏舒张功能。左室肥厚是高血压最常见的心脏靶器官损害,与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相关。
高血压患者除定期检查外,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建议采用得舒饮食模式,多摄入新鲜蔬果、全谷物和低脂乳制品。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范围内。戒烟限酒,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情绪波动。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患者需每3个月复查尿微量白蛋白,每年进行眼底检查。血压未达标者应增加家庭监测频率,记录血压日记供医生参考调整治疗方案。
服用硫酸镁需重点观察尿量、呼吸频率、膝腱反射、血镁浓度及心电图变化。主要监测项目包括尿量减少风险、呼吸抑制征兆、神经肌肉功能、电解质平衡及心脏传导异常。
1、尿量监测:
硫酸镁主要通过肾脏排泄,用药期间需保持每小时尿量不少于25毫升。尿量减少可能提示镁蓄积中毒,需警惕肾功能受损或脱水状态。记录24小时出入量是基础监测手段,出现少尿应立即复查血镁浓度。
2、呼吸功能:
血镁浓度超过4毫摩尔/升可能抑制呼吸中枢,表现为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或血氧饱和度下降。对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静脉用药时,需配备气管插管设备,床边持续监测呼吸幅度与节律。
3、神经反射:
膝腱反射消失是镁中毒的早期敏感指标,用药前需建立基线反射水平。每2小时检查一次跟腱反射,若反射减弱或消失需暂停给药。同时观察是否出现言语含糊、肌肉无力等神经肌肉阻滞表现。
4、血镁浓度:
治疗浓度应维持在2-4毫摩尔/升,超过5毫摩尔/升可能引发心脏骤停。首次负荷剂量后6小时需检测血清镁,维持治疗期间每12小时复查。采血时避免使用含镁抗凝管,防止检测结果假性升高。
5、心电监护:
高镁血症可延长PR间期和QRS波群,严重时导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静脉给药期间需持续心电监护,重点关注QT间期变化。合并低钙血症患者更易出现心律失常,需同步监测血钙水平。
用药期间建议保持清淡饮食,避免同时摄入高镁食物如坚果、全谷物。卧床患者需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活动时注意防跌倒。出现嗜睡、复视等不适立即报告医护人员,治疗结束后仍需监测肾功能48小时。孕妇用药期间建议左侧卧位改善胎盘灌注,分娩后继续监测新生儿肌张力及呼吸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