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腹泻期间饮食需注意避免加重肠道负担,重点调整食物种类与喂养方式。主要原则包括暂停高糖高脂食物、保证水分摄入、选择低渣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喂养、必要时补充电解质。
1、暂停高糖高脂:
腹泻期间应避免含乳糖的普通奶粉、果汁等高糖食物,这类食物可能加重渗透性腹泻。脂肪含量高的肉类、坚果等会延缓胃排空,增加消化负担。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待大便成形后再逐步恢复常规饮食。
2、保证水分摄入:
每2-3小时补充50-100毫升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母乳喂养可增加哺乳频次,配方奶喂养需按比例稀释。观察尿量、嘴唇湿润度等脱水指征,若出现哭时无泪、囟门凹陷需及时就医。
3、低渣易消化:
优先选择大米粥、小米粥等淀粉类食物,可添加少量胡萝卜泥或苹果泥。发酵面食如馒头、面条比普通面包更易消化。蛋白质来源以蒸蛋羹、嫩豆腐为主,避免粗纤维蔬菜和带皮水果。
4、少量多餐喂养:
将每日食量分为6-8次喂养,单次进食量减少30%-50%。进食速度需放缓,喂食后保持直立体位20分钟。若出现呕吐应暂停进食1-2小时,之后从5毫升补液盐开始试探性喂养。
5、补充电解质:
使用标准口服补液盐替代普通饮用水,每袋冲调250毫升温开水。可自制米汤加少量盐500毫升米汤加1.75克盐作为临时替代。避免饮用运动饮料或自制糖盐水,不当配比可能加重电解质紊乱。
腹泻期间建议继续母乳喂养并增加哺乳次数,母乳中含有的免疫球蛋白有助于肠道修复。人工喂养宝宝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粉,恢复期先引入淀粉类食物,再逐步添加瘦肉末、蔬菜泥等。注意所有餐具需煮沸消毒,制备食物前严格洗手。观察大便次数、性状变化及伴随症状,若出现血便、持续发热或精神萎靡需立即就医。病后1-2周内避免摄入生冷食物,肠道功能完全恢复通常需要3-4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