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可能由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脑卒中、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原因引起。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通常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发生。
1、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猝死的常见原因,冠状动脉突然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患者可能出现剧烈胸痛、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等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发病基础,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因素可加速病情发展。治疗包括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
2、恶性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可导致心脏骤停。电解质紊乱、心肌缺血、心肌病等是常见诱因。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头晕、意识丧失等症状。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可预防猝死发生,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利多卡因可用于治疗。
3、脑卒中大面积脑出血或脑梗死可导致脑疝形成,压迫脑干生命中枢引发猝死。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是常见原因。患者可能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控制血压、手术治疗血管病变可降低风险。
4、肺栓塞大面积肺栓塞可导致急性右心衰竭和循环衰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主要原因,长期卧床、手术后、恶性肿瘤患者风险较高。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可预防血栓形成。
5、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破裂可导致大出血和心包填塞。高血压、马凡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危险因素。患者可能出现撕裂样胸痛、休克等症状。控制血压、手术治疗可改善预后。
预防猝死需定期体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有猝死家族史或心脏病史者应进行心脏评估,必要时接受预防性治疗。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情绪波动也有助于降低猝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