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髁上骨折通常需进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功能评估,主要检查项目包括X线平片、CT扫描、核磁共振、血液生化检查和神经血管评估。
1、X线平片:
X线检查是诊断股骨髁上骨折的首选方法,能够清晰显示骨折线走向、移位程度及关节面受累情况。常规需拍摄正位、侧位及斜位片,必要时加拍应力位片以评估韧带稳定性。对于复杂骨折,X线可初步判断是否合并胫骨平台或髌骨损伤。
2、CT扫描:
CT三维重建能精确评估骨折粉碎程度、关节面塌陷范围及骨块移位方向,对手术方案制定具有关键指导价值。薄层扫描可发现X线难以显示的隐匿性骨折线,多平面重建技术有助于判断是否合并半月板或交叉韧带止点撕脱。
3、核磁共振:
MRI适用于评估软组织损伤情况,能清晰显示半月板撕裂、侧副韧带损伤及关节腔积血程度。T2加权像对骨髓水肿敏感,可鉴别陈旧性骨折与新鲜骨折。对于儿童患者,MRI可准确判断骨骺损伤范围。
4、血液生化检查:
血常规可监测是否合并感染或贫血,凝血功能检查为术前必备项目。电解质和肝肾功能检测有助于评估全身状态,特别是老年患者需排除骨质疏松等代谢性骨病。肌酸激酶升高可能提示肌肉广泛损伤。
5、神经血管评估:
必须检查足背动脉搏动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超声多普勒可明确腘动脉是否受损。腓总神经损伤常见表现为足背感觉减退,肌电图检查能定量评估神经传导功能。血管造影适用于怀疑血管断裂的开放性骨折。
骨折急性期应保持患肢制动并抬高,冰敷可减轻肿胀但需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恢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初期以踝泵运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为主,逐步过渡到膝关节屈伸练习。饮食需保证每日1500毫克钙质和800单位维生素D摄入,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及海鱼。定期复查X线监测骨折愈合进度,出现异常疼痛或肿胀加剧需及时复诊。戒烟限酒有助于促进骨痂形成,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以减轻关节负荷。
股骨髁上骨折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时可伴随畸形和异常活动。症状发展通常经历早期疼痛肿胀、中期功能障碍、晚期并发症三个阶段。
1、疼痛肿胀:
骨折后立即出现剧烈疼痛,髁上部位压痛明显,伴随快速发展的肿胀。这是由于骨折端出血及软组织损伤导致,疼痛在活动或触碰时加剧,可能放射至膝关节周围。
2、活动受限:
患肢无法负重行走,膝关节屈伸功能显著受限。骨折断端不稳定导致下肢力学结构破坏,患者常呈被动体位,主动抬腿动作消失,被动活动时可闻及骨擦音。
3、局部畸形:
严重移位性骨折可见大腿下段异常隆起或凹陷,患肢可能出现短缩、外旋畸形。这与骨折端肌肉牵拉造成的成角移位有关,股四头肌痉挛会加重畸形程度。
4、异常活动:
在非关节部位出现异常关节样活动,是骨折的特异性表现。检查时可发现大腿下段存在反常运动,伴随明显骨擦感,提示骨折端完全断裂。
5、神经损伤:
严重骨折可能压迫或损伤坐骨神经,表现为足背屈无力、小腿外侧麻木。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开放性骨折或严重粉碎性骨折,需紧急处理避免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骨折初期应严格制动患肢,用枕头抬高减轻肿胀,冰敷时注意避免冻伤。恢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逐步增加膝关节活动度。饮食需保证每日1500毫克钙质摄入,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配合维生素D促进骨愈合。三个月内避免跳跃、奔跑等剧烈运动,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