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增生是两种不同的前列腺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前列腺炎多由感染或炎症引起,表现为尿频、尿急、疼痛;前列腺增生则是前列腺组织增生导致排尿困难,多见于中老年男性。
1、病因不同:
前列腺炎通常由细菌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引起,可能与久坐、憋尿、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有关。前列腺增生则与年龄增长、激素水平变化密切相关,属于良性增生性疾病。
2、症状差异:
前列腺炎常见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疼痛,可能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前列腺增生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流变细、夜尿增多,严重时可出现尿潴留。
3、发病人群:
前列腺炎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男性,中青年更为常见。前列腺增生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4、治疗方法:
前列腺炎需根据病因选择抗生素或抗炎治疗,配合物理疗法。前列腺增生轻症可通过药物改善症状,严重者需手术切除增生组织。
5、预后特点:
急性前列腺炎及时治疗多可痊愈,慢性前列腺炎易反复。前列腺增生属渐进性疾病,药物可控制症状,但无法逆转增生过程。
日常应注意避免久坐、规律排尿,适量运动增强免疫力。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入西红柿、南瓜子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中老年男性建议定期进行前列腺检查,出现排尿异常及时就医。保持适度性生活频率,避免过度禁欲或纵欲。冬季注意局部保暖,可进行温水坐浴缓解症状。
前列腺增生症通常发生在5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60-80岁,可能与雄激素水平变化、细胞增殖失衡、慢性炎症刺激、代谢综合征及遗传因素有关。
1、年龄因素:
50岁后男性睾丸功能逐渐减退,睾酮水平下降而双氢睾酮相对增多,刺激前列腺腺体及间质细胞异常增殖。流行病学显示60岁人群患病率超50%,80岁以上可达83%。
2、激素失衡:
前列腺组织内5α-还原酶活性增强,促使睾酮转化为双氢睾酮,该物质与前列腺细胞受体结合后激活生长因子,导致腺体体积增大。同时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也参与调控过程。
3、慢性炎症:
长期反复的前列腺炎性反应会释放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介质,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沉积,最终形成纤维腺瘤样结节。约40%患者存在组织学炎症证据。
4、代谢异常: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患者发病率更高。高胰岛素血症可能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促进细胞增殖,内脏脂肪堆积也会导致雌激素水平异常。
5、遗传倾向:
直系亲属患病者发病风险增加2-3倍,目前已发现包括SRD5A2、AR等基因多态性与发病相关。60岁前发病患者往往有更强家族聚集性。
日常需控制动物脂肪摄入,优先选择西红柿、西兰花等富含番茄红素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保持每周3次以上30分钟快走或游泳,避免久坐压迫会阴。夜间限水可减少起夜次数,定期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自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出现排尿困难、尿线变细等症状时应及时泌尿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