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最重要的发病原因是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腹外疝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先天性腹壁薄弱、后天性腹壁损伤、慢性咳嗽、长期便秘、前列腺增生等因素。
1、先天性腹壁薄弱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腹壁发育缺陷,如腹股沟区解剖结构异常、脐环闭锁不全等。这类患者腹壁肌肉和筋膜组织天生较为薄弱,在腹压增高时容易形成疝囊。对于先天性因素导致的腹外疝,建议定期体检监测,必要时可考虑择期手术治疗。
2、后天性腹壁损伤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导致的腹壁肌肉损伤都可能造成局部组织薄弱。特别是接受过腹部大手术的患者,切口处瘢痕组织强度下降,容易形成切口疝。这类患者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必要时使用腹带保护。
3、慢性咳嗽长期慢性咳嗽会使腹内压力持续增高,反复冲击腹壁薄弱部位。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是腹外疝的高发人群。控制原发病、减少咳嗽发作有助于预防疝气发生。
4、长期便秘排便时用力会增加腹内压力,长期便秘者因经常用力排便,容易诱发腹股沟疝或脐疝。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养成规律排便习惯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5、前列腺增生中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常伴有排尿困难,排尿时需用力增加腹压,容易导致腹股沟疝。及时治疗前列腺疾病、改善排尿功能对预防疝气有重要意义。
预防腹外疝应注意控制慢性咳嗽、便秘等导致腹压增高的因素,避免提举重物。超重者应适当减重,吸烟者建议戒烟以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已发生疝气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使用疝气带暂时缓解症状,但根治仍需手术治疗。日常可进行适度的腹肌锻炼增强腹壁强度,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出现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