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可能与结肠息肉有关,也可能是痔疮、肠炎、肠道肿瘤等其他疾病引起。结肠息肉是肠道黏膜的异常增生,部分类型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主要症状包括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结肠息肉引起的便血通常表现为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与粪便混合,颜色鲜红或暗红,出血量一般较少但可能反复出现。部分患者可能伴随黏液便、里急后重感或排便不尽感。结肠息肉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存在癌变风险。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息肉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息肉形态并取活检。
其他疾病导致的便血各有特征:痔疮出血多为便后滴血或手纸带血;溃疡性结肠炎常伴黏液脓血便和腹泻;肠道肿瘤可能引起进行性贫血、体重下降。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等症状。年龄超过50岁、有肠道肿瘤家族史、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者属于结肠息肉高危人群。
日常需注意观察便血颜色、频率及伴随症状,避免长期久坐、辛辣饮食等诱发因素。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或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内镜下切除或随访观察。术后需遵医嘱复查,保持膳食纤维摄入,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