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可通过α受体阻滞剂、抗生素、植物制剂、5α还原酶抑制剂、抗胆碱能药物等药物治疗。具体用药需根据病因和症状选择。
1、α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多沙唑嗪能松弛前列腺和膀胱颈部平滑肌,改善排尿困难症状。适用于前列腺增生引起的下尿路梗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排尿症状也有缓解作用。用药期间需注意体位性低血压风险。
2、抗生素:
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等抗生素适用于细菌性前列腺炎。需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疗程通常为4-6周。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无需使用抗生素。
3、植物制剂:
普适泰、锯棕榈提取物等植物制剂具有抗炎、抗增生作用,可改善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症状。这类药物副作用较小,适合轻中度症状患者长期使用。
4、5α还原酶抑制剂:
非那雄胺、度他雄胺通过抑制睾酮向二氢睾酮转化,缩小前列腺体积。适用于中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需连续使用6个月以上才能显效,可能引起性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
5、抗胆碱能药物:
索利那新、托特罗定可缓解前列腺疾病伴随的膀胱过度活动症状,如尿急、尿频。但可能加重排尿困难,青光眼患者禁用。
前列腺疾病患者日常需避免久坐、憋尿和辛辣刺激饮食,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建议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分次饮用。可尝试温水坐浴缓解症状,水温控制在40℃左右,每次15-20分钟。定期复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超声检查,监测病情变化。症状加重或出现血尿、肾功能异常时需及时就医。
前列腺增生患者出现尿潴留主要与腺体机械性梗阻、膀胱功能代偿失调、炎症刺激、药物副作用及神经系统异常等因素有关。
1、腺体梗阻:
前列腺增生时,增大的腺体组织会压迫尿道前列腺部,形成机械性梗阻。随着病程进展,尿道阻力逐渐增加,导致排尿阻力上升。当梗阻程度超过膀胱代偿能力时,残余尿量增多,最终发展为完全性尿潴留。这种情况需要通过药物缩小腺体或手术解除梗阻。
2、膀胱失代偿:
长期排尿困难会使膀胱逼尿肌出现代偿性肥厚,后期可能发展为肌源性损伤。膀胱收缩力减弱导致排空不全,残余尿量超过150毫升即定义为尿潴留。这种情况需配合膀胱功能训练,严重时需导尿处理。
3、炎症刺激:
前列腺或尿路感染会引发黏膜充血水肿,加重尿道狭窄程度。炎症介质刺激还可引起膀胱颈痉挛,导致急性尿潴留发作。这种情况需先控制感染,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等抗生素。
4、药物影响:
部分抗胆碱药、抗组胺药及麻醉剂可能抑制膀胱收缩功能。含麻黄碱的感冒药会增强尿道平滑肌张力,这些药物均可能诱发尿潴留。建议前列腺增生患者用药前咨询避免使用加重排尿困难的药物。
5、神经因素:
糖尿病神经病变、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可能影响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导致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这种情况需要治疗原发病,配合间歇导尿等神经源性膀胱管理措施。
前列腺增生患者日常应注意限制晚间饮水量,避免摄入酒精、咖啡等利尿物质。建议进行盆底肌训练,如凯格尔运动可增强排尿控制力。饮食上多摄取西红柿、南瓜子等含锌食物,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定期监测残余尿量,当出现排尿疼痛、发热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冬季需注意保暖,寒冷刺激可能加重排尿困难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