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下颚疼痛按压有肿块可能由淋巴结炎、腮腺炎、颌下腺结石、皮脂腺囊肿或口腔感染引起。需结合具体症状和检查明确病因。
1、淋巴结炎:
口腔或咽喉部感染常导致下颌淋巴结反应性肿大,表现为局部压痛性肿块。常见诱因包括龋齿、扁桃体炎等。治疗需针对原发感染使用抗生素,配合局部热敷缓解症状。
2、腮腺炎:
病毒性或细菌性腮腺炎均可引起下颌角肿胀疼痛,可能伴随发热。流行性腮腺炎具有传染性,需隔离治疗。细菌性感染需使用抗生素,同时保持口腔清洁。
3、颌下腺结石:
唾液腺导管结石阻塞会导致进食时腺体肿胀疼痛,可触及硬结。超声检查可确诊。小结石可通过按摩促排,较大结石需手术取出。
4、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导管阻塞形成囊肿,继发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未感染时可观察,感染期需抗炎治疗,必要时行手术切除。
5、口腔感染:
智齿冠周炎、牙周脓肿等口腔病变可能引发下颌区放射性疼痛和肿胀。需口腔科检查明确,治疗包括局部冲洗、引流和抗生素应用。
日常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每日刷牙两次并使用牙线清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饮水促进代谢。出现持续疼痛、肿块增大或发热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超声等检查。腮腺炎患者应隔离至肿胀消退,接触者需观察三周。颌下腺结石患者可适量饮用柠檬水刺激唾液分泌,但需避免过度按摩导致炎症扩散。
脚后跟有硬块按压疼痛可能由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脂肪垫萎缩、跟腱炎或痛风石沉积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缓解、局部注射、矫形器具或手术切除等方式改善。
1、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长期过度牵拉导致无菌性炎症,表现为晨起第一步剧痛,活动后减轻。硬块多为局部纤维化结节,建议使用足弓支撑垫配合牵拉训练,疼痛明显时可考虑体外冲击波治疗。
2、跟骨骨刺:
跟骨底面骨质异常增生形成骨赘,X线可见鸟嘴状突起。硬块实质为钙化组织,常伴随持续性刺痛。可采用超声波治疗促进钙化吸收,严重者需关节镜微创手术磨除骨刺。
3、脂肪垫萎缩:
足跟脂肪垫因衰老或外伤变薄,失去缓冲作用导致局部硬化。触诊可及边界不清的韧性肿块,建议更换缓震鞋垫,避免赤足行走,配合跟骨周围封闭注射治疗。
4、跟腱炎:
跟腱止点处反复微小撕裂引发炎症,形成纤维性硬结。表现为跟骨后上方压痛,活动时加重。需停止跑跳运动,使用夜间支具保持跟腱伸展位,急性期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
5、痛风石沉积:
长期高尿酸血症导致尿酸盐结晶在跟部软组织沉积,形成白色 chalk状硬块。需检测血尿酸水平,低嘌呤饮食配合降尿酸药物,巨大痛风石需手术清理。
日常应选择足跟缓冲良好的运动鞋,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每日用网球滚动按摩足底。体重超标者需减重减轻足部负荷,睡前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若硬块持续增大、表面皮肤破溃或伴随发热,需及时排除感染性或肿瘤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