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发病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下降、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缺乏运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容易导致骨折风险增加。
1、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长,骨量会逐渐流失,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骨量流失速度加快。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平衡被打破,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强,导致骨量减少。老年人户外活动减少,阳光照射不足也会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
2、雌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对骨骼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骨量快速流失。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同龄男性,且骨折风险显著增加。
3、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导致骨量减少,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加速骨量流失。饮食中乳制品摄入不足、日照时间短等因素都会影响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
4、缺乏运动适当的力学刺激能够促进骨形成,缺乏运动会导致骨骼失去必要的力学刺激,骨形成减少。长期卧床或缺乏负重运动的人群骨量流失速度明显加快。适量的负重运动如步行、跑步等有助于维持骨量。
5、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的活性,同时减少肠道钙吸收,增加尿钙排泄。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其他药物如抗癫痫药、甲状腺激素等也可能影响骨代谢。
预防骨质疏松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适量进行负重运动,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对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存在多个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均衡饮食、规律运动、适度日照等健康生活方式对维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