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狂犬疫苗后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观察症状、药物干预、就医评估等方式缓解。疫苗后发热通常由免疫反应、合并感染、个体差异、疫苗成分刺激、接种操作等因素引起。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酒精擦浴刺激皮肤。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时优先选择物理降温,可配合退热贴辅助散热。保持室内通风,衣着宽松透气。
2、补充水分发热时水分蒸发加快,需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每日饮水量建议超过2000毫升。适当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避免高糖饮品加重脱水。观察尿液颜色,保持淡黄色为宜。
3、观察症状监测体温变化频率为每2小时一次,记录发热持续时间及最高温度。注意是否伴随皮疹、呕吐、嗜睡等异常表现。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属常见反应,直径小于3厘米可暂观察。
4、药物干预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混悬液、洛索洛芬钠片等解热镇痛药。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用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两次用药间隔不少于4小时。
5、就医评估持续高热超过48小时、体温超过39摄氏度或出现抽搐、意识模糊时需急诊处理。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排除细菌感染。严重过敏反应需使用肾上腺素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抢救。
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适量增加维生素C含量高的柑橘类水果。若出现注射部位硬结,可用土豆片外敷促进吸收。建议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发热期间做好体温日志记录供医生参考。哺乳期女性接种后仍可正常哺乳,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需加强体温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