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狂犬疫苗后发热通常由疫苗反应、感染因素、免疫系统激活或过敏反应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干预、观察护理及就医评估等方式缓解。
1、疫苗反应疫苗成分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可能导致低热,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建议多饮水休息,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混悬液或洛索洛芬钠片。
2、感染因素接种时皮肤破损可能合并细菌感染,表现为持续高热伴寒战,需就医排查。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有关,通常需配合头孢克肟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或左氧氟沙星片治疗。
3、免疫激活疫苗激活免疫系统释放致热原可能引起短期发热,可采取温水擦浴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以防出血风险,必要时遵医嘱选择塞来昔布胶囊。
4、过敏反应极少数人对疫苗辅料过敏可能出现高热伴皮疹,需立即就医。过敏反应可能与疫苗中明胶、抗生素残留有关,需配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肾上腺素注射液或氯雷他定片紧急处理。
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持续监测体温变化,若发热超过48小时或出现意识模糊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