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尿可能由盆底肌松弛、泌尿系统感染、神经系统病变、激素水平变化、膀胱过度活动症等原因引起。漏尿通常表现为咳嗽或打喷嚏时尿液不自主流出、尿急、尿频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1、盆底肌松弛盆底肌松弛多见于产后女性或中老年人群,因肌肉支撑力下降导致尿道控尿能力减弱。典型表现为腹压增加时漏尿,如大笑、提重物。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肌力,严重者需接受盆底电刺激治疗或尿道中段悬吊术。避免长期负重及慢性咳嗽可延缓病情进展。
2、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或尿道炎等感染可能刺激膀胱黏膜引发尿急型漏尿,常伴随排尿灼痛、尿液浑浊。致病菌多为大肠埃希菌,需进行尿常规检查确诊。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菌药物,配合三金片缓解症状。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有助于冲刷尿道。
3、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可能影响膀胱神经调控,导致感觉减退或逼尿肌过度收缩。这类漏尿多合并排尿困难、残余尿增多。需通过尿动力学检查评估,可使用索利那新片或米拉贝隆缓释片调节膀胱功能,同时需积极控制原发病。
4、激素水平变化绝经后雌激素下降会使尿道黏膜萎缩、闭合压力降低,引发压力性漏尿。表现为夜间起夜频繁、尿垫使用量增加。局部应用雌三醇乳膏可改善黏膜状态,严重者可选择阴道激光治疗。大豆异黄酮等植物雌激素可作为膳食补充,但需避免长期大剂量服用。
5、膀胱过度活动症膀胱逼尿肌异常收缩会导致突发强烈尿意,可能来不及如厕即漏尿。常见诱因包括咖啡因摄入、焦虑情绪等。可通过膀胱训练延长排尿间隔,药物可选托特罗定缓释胶囊或非索罗定片。生物反馈治疗能帮助患者建立排尿控制意识。
建议保持每日饮水规律,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穿着透气棉质内裤并定时更换护垫,会阴部清洁后需保持干燥。肥胖者应控制体重以减轻腹压,便秘患者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记录排尿日记有助于医生评估病情,切勿因羞耻感延误就医。盆底肌训练需每日坚持3组,每组收缩10-15次,持续6-8周可见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