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血项高可通过抗感染治疗、补液支持、物理降温、调整饮食、定期复查等方式处理。血项升高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脱水、血液浓缩、检验误差等原因引起。
1、抗感染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血项升高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导致的血项异常通常无须特殊用药,可配合医生使用利巴韦林颗粒或干扰素喷雾剂。家长需观察患儿是否伴随发热、咳嗽等症状,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2、补液支持脱水或血液浓缩造成的血项假性升高,可通过口服补液盐Ⅲ或适量饮用淡盐水改善。婴幼儿可增加母乳喂养频次,学龄期儿童建议分次少量饮用温开水。若出现尿量减少、口唇干裂等脱水表现,需及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
3、物理降温感染性发热导致的血项异常,可采用温水擦浴或退热贴辅助降温。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避免过度包裹衣物。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家长应按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滴剂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禁止交替使用不同退热药。
4、调整饮食急性期建议选择小米粥、南瓜泥等易消化食物,恢复期逐步添加鸡蛋羹、清蒸鱼肉等优质蛋白。避免食用芒果、海鲜等易致敏食物,减少高糖饮料摄入。血项异常期间应保证每日摄入适量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
5、定期复查初次血项异常者需在用药后48-72小时复查血常规,持续异常者可能需进行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检测。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血项变化需完善骨髓穿刺检查,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长期血项波动,建议每3个月监测一次。
家长应保持患儿每日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急性期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是否有出血点或瘀斑,记录每日体温变化和饮食情况。血项指标恢复正常后,仍建议继续观察1-2周,期间出现精神萎靡、反复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复诊。日常可通过接种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方式预防感染性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