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主要由细粒棘球绦虫或多房棘球绦虫感染引起,传播途径包括接触犬科动物、食用污染食物、水源传播、虫卵经消化道入侵。感染后虫卵在肝脏发育为包囊,逐渐形成占位性病变。
1、接触传播直接接触犬科动物皮毛或粪便可能沾染虫卵,未洗手进食导致感染。建议接触后彻底清洁双手,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清学筛查。
2、饮食污染食用被虫卵污染的蔬菜水果或生水是主要感染途径。农牧区应避免生饮溪水,蔬菜水果须充分清洗或去皮后食用。
3、虫卵入侵误食虫卵后经胃肠消化孵出幼虫,穿透肠壁经血流至肝脏。早期可无症状,随包囊增大出现右上腹隐痛,需影像学确诊。
4、包囊发育幼虫在肝内形成包囊并缓慢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导致肝功能异常。巨大包囊可能破裂引发过敏休克,需手术切除联合阿苯达唑治疗。
牧区居民应避免与流浪犬接触,处理动物内脏时戴手套,确诊后需规范使用阿苯达唑或甲苯咪唑等抗寄生虫药物,定期复查超声监测包囊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