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空腔脏器破裂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突发剧烈腹痛、腹膜刺激征、休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伴随恶心呕吐。
1、突发剧烈腹痛:
脏器破裂后内容物外溢刺激腹膜,疼痛常始于破裂部位并迅速扩散至全腹。胃十二指肠穿孔多表现为上腹刀割样痛,小肠破裂疼痛以中腹部为主,结肠破裂则以下腹钝痛为特征。疼痛程度与破裂口大小、内容物流出量呈正相关。
2、腹膜刺激征:
典型表现为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三联征。胃液、胆汁等化学性刺激可使腹肌呈板状强直,肠内容物刺激多导致局部肌卫。随着腹腔感染发展,腹膜刺激征会从病灶区向全腹蔓延。
3、休克表现:
大量消化液、食物残渣或粪便进入腹腔引发严重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严重者可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
4、肠鸣音减弱:
腹腔炎症刺激导致肠管麻痹,听诊肠鸣音明显减弱或完全消失。该体征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约85%的空腔脏器破裂患者在发病1小时内即出现肠鸣音异常。
5、伴随消化道症状:
多数患者会出现反射性恶心呕吐,胃十二指肠破裂者可呕出血性液体。后期因肠麻痹可能出现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部分结肠破裂患者可见血便。
发生腹部空腔脏器破裂需绝对禁食禁水,采取屈膝卧位减少腹膜刺激,避免使用镇痛药物掩盖病情。建议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转运过程中注意监测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术后恢复期应循序渐进调整饮食,从流质过渡到低渣饮食,适当补充蛋白质促进组织修复,避免过早摄入粗纤维食物。康复阶段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帮助腹腔粘连松解,但三个月内禁止提重物或剧烈运动。
麻痹性肠梗阻患者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呕吐及停止排便排气,严重时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典型临床表现包括腹部膨隆、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电解质紊乱等。
1、腹胀:
麻痹性肠梗阻最突出的症状为全腹均匀性膨隆,由于肠管蠕动功能丧失,肠内容物及气体无法正常通过,导致肠腔扩张。触诊时腹壁张力增高但无肌紧张,叩诊呈鼓音。腹胀程度与梗阻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严重者可出现膈肌上抬影响呼吸。
2、肠鸣音异常:
听诊肠鸣音明显减弱或完全消失是特征性体征。正常情况下肠鸣音每分钟4-5次,而麻痹性肠梗阻因肠壁肌肉神经传导障碍,肠管失去节律性收缩,听诊呈现"寂静腹"。该表现可与机械性肠梗阻的高调肠鸣音相鉴别。
3、呕吐反应:
早期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吐出粪样肠内容物。呕吐呈溢出性而非喷射状,与肠管逆蠕动消失有关。反复呕吐可导致脱水、低钾血症等水电解质失衡,呕吐物pH值偏碱性有助于与其他类型呕吐鉴别。
4、排便异常:
完全停止排便排气是重要判断指标,但部分患者早期可能仍有少量排气。直肠指检可见直肠壶腹空虚,无粪便潴留。该症状需与便秘鉴别,后者通常伴有肠鸣音存在且腹胀程度较轻。
5、全身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发热、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全身反应。肠壁通透性增加导致细菌毒素吸收,引发感染性休克。血常规检查常见白细胞升高,血气分析显示代谢性酸中毒,腹部X线可见多个气液平面。
麻痹性肠梗阻患者需绝对禁食并留置胃管减压,建议采取半卧位减轻膈肌压迫。日常护理应密切监测尿量及中心静脉压,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可进行腹部热敷促进肠蠕动恢复,但禁止使用刺激性泻药。病情稳定后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优先选择低渣、高蛋白食物如米汤、蒸蛋羹等,避免产气食物。康复期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及下肢主动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