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晚上睡觉抽搐可能由生理性肌阵挛、低钙血症、高热惊厥、癫痫发作或睡眠周期转换等因素引起。
1、生理性肌阵挛:
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睡眠中可能出现肢体突然抖动现象,表现为单次或连续数秒的肌肉抽动。这种良性肌阵挛多发生在浅睡眠阶段,随着月龄增长会逐渐消失,无需特殊干预,注意保持睡眠环境安静即可。
2、低钙血症:
维生素D缺乏或钙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血钙降低,引发手足搐搦症。抽搐多表现为手腕屈曲、足踝伸直,可能伴随夜间哭闹、多汗。需通过血清钙检测确诊,治疗包括补充维生素D滴剂和钙剂,母乳喂养婴儿建议母亲增加含钙食物摄入。
3、高热惊厥:
6个月至3岁婴幼儿在体温骤升时可能出现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常见于夜间发热初期。发作时需侧卧防止窒息,及时退热处理,反复发作需排除颅内感染等病理性因素。
4、癫痫发作:
婴儿痉挛症等癫痫综合征可表现为睡眠中节律性点头或肢体抽搐,常伴有发育迟缓。视频脑电图检查可明确诊断,需遵医嘱使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进行控制。
5、睡眠周期转换:
快速眼动睡眠期向非快速眼动睡眠期过渡时,部分婴儿会出现面部抽动或肢体颤动,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保持适宜室温,避免过度包裹,有助于减少睡眠中的肢体活动。
发现婴儿夜间抽搐应记录发作形式与持续时间,避免摇晃或强行约束肢体。母乳喂养母亲需保证均衡膳食,配方奶喂养需按阶段选择合适奶粉。日常注意补充维生素AD,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如抽搐频繁发作、伴随意识障碍或发育落后,需及时到儿科神经专科就诊,必要时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