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主要有调整体位、清除分泌物、使用气道辅助装置、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1、调整体位:
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可减少舌后坠和分泌物积聚,尤其适用于意识障碍患者。头部后仰配合下颌前推能有效开放气道,必要时可用枕头垫高肩部。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有助于减轻胃内容物反流导致的误吸风险。
2、清除分泌物:
通过拍背排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排出,意识清醒者可指导有效咳嗽。对无力咳痰者采用吸痰管机械吸引,操作需严格无菌。定期口腔护理减少细菌定植,鼻腔分泌物可用棉签轻柔清理。
3、使用气道辅助装置:
口咽通气道适用于舌根后坠患者,鼻咽通气道可用于牙关紧闭者。无创正压通气能改善肺泡通气,气管插管适用于严重通气障碍。选择装置需根据患者耐受度和气道梗阻程度。
4、药物治疗:
黏液溶解剂如乙酰半胱氨酸可降低痰液黏稠度,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缓解气道痉挛。糖皮质激素减轻黏膜水肿,抗生素控制细菌感染。用药需遵循医嘱并观察不良反应。
5、手术治疗:
气管切开适用于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喉部肿瘤切除可解除机械性梗阻。鼻中隔偏曲矫正改善鼻腔通气,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上气道阻塞。术前需全面评估手术指征和风险。
日常应保持环境湿度40%-60%,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稀释痰液。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流感季节接种疫苗。练习腹式呼吸增强膈肌力量,过敏人群远离粉尘花粉。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缺氧表现需立即就医。长期卧床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进食时采取坐位细嚼慢咽防止误吸。呼吸道慢性疾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肺功能。
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力低下、环境因素和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病毒感染:
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感染,如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这些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或接触传播进入儿童呼吸道,引发炎症反应。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多数情况下可自愈。
2、细菌感染:
部分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由细菌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感染多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症状可能更严重,如高热、脓性鼻涕等。细菌感染需要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疗。
3、免疫力低下: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是易感重要因素。营养不良、缺乏运动、睡眠不足等情况会进一步削弱免疫力。提高免疫力可通过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方式实现。
4、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被动吸烟、室内通风不良等环境因素会增加儿童呼吸道感染风险。寒冷干燥的空气也会刺激呼吸道黏膜,降低局部防御能力。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有助于预防感染。
5、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可能导致儿童反复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过敏体质儿童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后,会出现鼻塞、流涕等表现。明确过敏原并避免接触是重要预防措施。
预防儿童上呼吸道感染需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患病者,养成勤洗手习惯。饮食上保证蛋白质、维生素摄入充足,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天气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适度户外活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但需避免人群密集场所。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