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物。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缓解症状、控制炎症和预防发作,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进行选择。
1、吸入激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哮喘控制的核心药物,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和倍氯米松。它们通过局部抗炎作用减少气道高反应性,常用剂量为每日100-800微克,需长期规律使用。吸入激素副作用较小,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口腔念珠菌感染和声音嘶哑。
2、长效激动剂:沙美特罗和福莫特罗是常用的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可维持12小时以上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它们常与吸入激素联合使用,形成固定剂量复方制剂,如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和福莫特罗/布地奈德。单独使用可能增加死亡风险,需严格遵医嘱。
3、白三烯剂:孟鲁司特和扎鲁司特通过阻断白三烯受体发挥抗炎作用,特别适用于阿司匹林哮喘和运动诱发哮喘。孟鲁司特常用剂量为每日10毫克,可单独或联合其他药物使用。长期使用可能出现头痛、腹痛等副作用。
4、短效激动剂: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是常用的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可在数分钟内起效,维持4-6小时。它们主要用于急性发作时的快速缓解,常用剂量为每次100-200微克。过度使用可能导致心悸、震颤等副作用,提示哮喘控制不佳。
5、抗胆碱药:异丙托溴铵和噻托溴铵通过阻断M受体减少气道分泌物和支气管痉挛。它们起效较慢,但作用时间较长,常与短效激动剂联合用于急性发作。噻托溴铵还可用于重度哮喘的长期控制。
支气管哮喘患者需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游泳和慢跑。饮食方面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避免过冷过热食物。定期监测肺功能,遵医嘱调整用药,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以维持良好病情控制。
支气管哮喘可通过中药处方缓解症状,常用方剂包括小青龙汤、定喘汤和麻杏石甘汤。中药治疗需辨证施治,寒哮、热哮或虚实夹杂证型用药不同。
1. 小青龙汤适用于寒哮证
表现为咳嗽痰白、遇冷加重、舌苔白滑。方中麻黄6g、桂枝9g解表散寒,细辛3g温肺化饮,干姜6g温中散寒,五味子6g敛肺止咳。可加紫苏子10g、白芥子6g增强化痰平喘效果。水煎分两次温服,连用7天观察效果。
2. 定喘汤主治热哮发作期
症见呼吸急促、痰黄黏稠、口渴喜饮。白果9g敛肺定喘,麻黄6g宣肺平喘,桑白皮12g清泻肺热,黄芩9g清热化痰。若痰多可加瓜蒌15g、浙贝母10g。建议每日1剂,症状缓解后减量。
3. 麻杏石甘汤针对外寒内热证
发热恶寒与痰黄气喘并见时适用。生石膏30g先煎,麻黄6g宣肺,杏仁9g止咳,甘草6g调和诸药。痰稠难咯加鱼腥草15g,胸闷加厚朴9g。此方不宜长期服用,热退即停。
辅助疗法包括穴位敷贴(白芥子、细辛研末调姜汁贴肺俞穴)、代茶饮(罗汉果1个+陈皮6g沸水冲泡)。急性发作期需配合西药控制,重度哮喘患者应避免单纯依赖中药。用药期间忌食生冷海鲜,注意监测峰流速值变化。
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药物配伍和剂量调整。典型疗程需要2-3个月,症状稳定后可改用膏方调理。记录用药反应有助于优化处方,合并过敏性鼻炎者需同时治疗上呼吸道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