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骨性损害引起的骨痛症状常见于骨质疏松、骨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Paget骨病等疾病,早期表现为间歇性隐痛,进展期转为持续性钝痛,严重时可伴随病理性骨折。
1. 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导致微骨折引发疼痛,可通过钙剂、维生素D补充及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利塞膦酸钠)治疗,需警惕脊柱压缩性骨折风险。
2. 骨转移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转移灶破坏骨质,疼痛呈进行性加重,需联合放疗、镇痛药(如吗啡、羟考酮、加巴喷丁)及靶向治疗,可能伴随夜间痛醒。
3. 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浆细胞浸润骨骼产生溶骨性病变,疼痛好发于脊柱和骨盆,采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4. Paget骨病骨重建异常导致骨骼变形疼痛,常见于骨盆和长骨,需使用降钙素或双膦酸盐(如帕米膦酸二钠)控制骨吸收,可能合并听力下降或神经压迫症状。
建议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时尽早进行骨扫描或MRI检查,日常注意防跌倒,保证每日1000-1200mg钙摄入,疼痛急性期可使用拐杖分担骨骼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