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
1、双胍类: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通过抑制肝糖原输出、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该类药物对体重影响小,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长期使用需监测肾功能。
2、磺脲类:
格列本脲、格列美脲等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作用。降糖效果较强,但可能引起低血糖和体重增加,老年患者使用时需特别注意剂量调整。
3、格列奈类: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属于餐时血糖调节剂,作用机制与磺脲类相似但起效更快。适合餐后血糖升高明显的患者,需在每餐前服用,低血糖风险相对较低。
4、噻唑烷二酮类:
吡格列酮通过激活PPAR-γ受体改善胰岛素抵抗,特别适合伴有明显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可能引起水肿和体重增加,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5、α-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通过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见不良反应为腹胀、排气增多,需与第一口主食同服。
2型糖尿病患者在选择口服降糖药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全谷物、豆类;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定期监测血糖并记录变化;注意足部护理预防感染;戒烟限酒有助于血糖控制。出现持续高血糖或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正常值需根据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分别判断,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需低于10.0毫摩尔/升。
1、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指8小时未进食后的测量值,理想范围是4.4-6.1毫摩尔/升。若超过7.0毫摩尔/升可能提示血糖控制不佳,需调整饮食或药物方案。测量时应避免前一晚过量进食或饮酒,确保数据准确性。
2、餐后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反映胰岛素分泌能力,正常值应低于7.8毫摩尔/升。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可放宽至10.0毫摩尔/升以下。进食高升糖指数食物或进餐过量可能导致数值升高,建议分餐制并搭配膳食纤维。
3、糖化血红蛋白:
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控制目标为<7%。每升高1%相当于平均血糖升高2毫摩尔/升。该指标不受短期饮食影响,是评估长期控糖效果的金标准,需每3-6个月检测一次。
4、随机血糖:
非空腹时段测量的血糖值应低于11.1毫摩尔/升。超过该数值可能引发口渴、多尿等症状,需警惕高渗性昏迷风险。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时应立即监测,必要时就医。
5、夜间血糖:
睡前血糖宜保持在6.0-8.0毫摩尔/升,低于4.0毫摩尔/升需防范夜间低血糖。使用长效胰岛素者需特别关注凌晨3点血糖,避免出现"黎明现象"或"苏木杰效应"。
建议患者每日定时监测血糖并记录数据,采用低升糖指数饮食如燕麦、糙米,配合快走、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注意足部护理预防感染,定期检查眼底和肾功能。血糖波动较大时需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自行增减药物剂量。